在全市课改的大背景下,在上海厚载爱它得教学团队所带来的清新空气的吹佛下,我校的课堂改革在2016年的万物萌动之际破土而出了,并以燎原之势席卷全校。时至清明,虽经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师生从抵触、怀疑到尝试、授受直至乐此不疲。现在我们的老师变“懒”了,学生变“忙”了,课堂变“活”了,学习氛围变“浓”了,仿佛一切都风清气明了起来。在庆幸学校顺时之举的同时,更加感慨我校教师非凡的素质、学生突出的适应能力和饱满的参与热情,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校在课改道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心。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在课堂中也注意到了一些现象,老师们虽在不遗余力的利用各种方式把课堂试图还给学生,但部分学生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有的参与消极、茫然四顾、面面相觑,有的回答问题磕磕巴巴、言之无物、照本宣科,有的体态怯懦、声音细小,有的讨论流于形式、群聊闲侃。老师使尽浑身解数,学生们就是无精打采、启而不发,课堂仍是死气沉沉。最后课堂不是沦为个别学习主角的表演场,就是又回到老师唱独角戏的老路上。剖析如上种种现象,症结均出在预习环节,课前预习不充分或是根本没有预习,学生胸中无物自然无所表达、懒得参与、羞于展示,这是导致沉闷、低效课堂的根本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说:“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这句话告诉我们学校学习重要的不是尽可能多的学到知识,而是形成学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学习素养和学习品质。实际不在学校即使学到再前沿的知识,也跟不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新事物的接受,新问题的解决依靠的不是旧知识,而是学习的意志和能力。对于新时期职中生课堂应达成的目标,石佳庆校长正本清源的指出:“职中的课堂要以自主学习、表达交流、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手段”。这就要求全体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要从能力培养出发,把知识传授作为手段服务于能力培养这一中心任务。而开展好课前预习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保障。在课改之初,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把预习放在课内,上专门的预习课,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习惯、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如何上好预习课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此谈一些浅见拙识,权当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望和同事们商榷。
一、导学案的编写
预习课并非简单布置一下预习内容就万事大吉,尤其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教师课前需将预习内容“具体化”,在此倡导教师在预习课上使用导学案,以使学生的预习更具可操作性。
1、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2、导学案的作用: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三个作用:(1)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有序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路径,经过长期训练后,让学生形成模式化的自主学习框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2)预习效果的呈现表,导学案让学生的预习显性化,有效的起到促学作用,使学生的自学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学情,让教学更具针对性,还为学生下一步的课堂展示提供了素材和依据;(3)减轻学习负担,实现笔记本、练习本、纠错本“三本合一”,导学案的积累同时也成为了学生今后知识查阅、巩固复习的资料库。
3、导学案的结构:导学案共由七部分组成,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准备、学习内容、尝试练习(或操作)、质疑问难、学习总结等。
4、编写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可操作、能达成。语言上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记住”、“说出”、“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2)预习准备包含学习材料准备、旧知复习、相关知识、背景链接等,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做好铺垫。
(3)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遵循 “问题化”的原则。教师将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积累学习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形成分析、归纳、演绎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既尽量减小问题间的梯度,又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学习内容,要提出用多长时间、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展示的具体要求。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有思路、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还要附有解决问题后奖励办法的提示等。
(4)尝试练习(或操作)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尝试练习(或操作)的安排意在让学生在先学先试中引发思考,激发探究的欲望。所以在题目设计的难度上,要从对范例的模仿入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兼顾实用性、典型性、开放性,使学生对新知识从简单运用到综合运用到扩展创新。呈现形式上要多样化,利用解答、操作、游戏、竞赛、表演、演讲等形式调动学生的脑、手、口、耳、体多种感官联动,让学生学的活泼、学的有趣,实现在“玩中学”、“做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
(5)质疑问难是导学案的亮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当学生由思起疑时,便能激发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为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善于质疑的智慧,首先我们在导学案中安排专栏让学生把自学过程中的困难、疑惑及时进行标记和记录,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其次在课堂中无论学生所提的问题有无价值,都要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肯定,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发问、探讨。再有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高质量的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使用课堂积分,对问题质量的高低用不同的分数加以区别。最后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给他们认识事物时要多从“是什么”、 “怎么样”、“为什么”、“如何做”等层面去思考。
(6)学习总结是导学案的落脚点。学习总结对一节课理清脉络结构,总结思想方法,活跃思维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学习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进行归纳。还要鼓励学生真实地谈谈每节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反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
二、预习课的流程
预习课由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预先展示三部分组成。
1、独立学习:独立学习是小组讨论的基础,更是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要做到一读、二思、三疑、四记。即在通读教材,查阅参考书、网络信息、图书杂志等的基础上逐一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大胆提出疑问,最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记录在导学案中,形成预习笔记。(本环节用时大约20分钟)
2、小组讨论:学习小组是解决疑难的“大本营”,进入小组讨论环节,由小组长带领组员依据导学案,对学习内容采取轮流发言或点名发言的方式进行逐一梳理,对共性问题安排“一对多”辅导,对个别问题安排“一对一”帮扶,在小组充分交流讨论后对形成共识部分每名同学要进行导学案的修改、完善,对仍然存疑部分由小组中的记录员整理,拿到展示课中向全班同学求助。(本环节用时大约15分钟)
3、预先展示:展示既是学习的形式,更是动力的源泉,各小组共同商讨确定各部分学习内容的展示形式、方法、时间、人员,并进行预演,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矫正,不断完善,为上好展示课夯实基础。(本环节用时大约10分钟,时间若不足,可移到课下完成)
三、预习中教师的作用
预习课不是自习课更不是撒把课,尤其在课改初期,学生预习习惯尚未形成,预习方法尚未掌握,预习积极性尚待调动。教师作为总导演,教学要设计、学情要掌握、习惯要培养、方法要指导、课堂要调控
1、教学要设计
课堂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课堂”转变为“学生的课堂”后表面上教师的参与度、任务量好像降低了、减少了,但实质上每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怎样完成?课堂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每个环节意在让学生掌握什么方法,形成什么能力,如何培养?教师都要有清晰的思路。教师也只有在进行大量课前准备,做好充足的课前预设基础上,课堂才会顺畅、才能精彩,目标才能达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任务不是轻松了,而是更繁重了,且更具技术含量,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情要掌握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情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风向标,准确把握了学情,教师的教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要在导学案的批阅,小组讨论、预先展示时的巡视、旁听、参与、指导中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如何、问题理解怎样、方法运用得当与否、能力是否得到发展、课堂表现好坏、态度是否端正等,在展示课中有针对性采取全班辨论,教师精讲、点拨、评价等手段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方法要指导
掌握了预习方法,就好比士兵获得了武器,学生会预习,才能增强能预习的信心,才能调动预习的积极性。
具体的指导上既要有诸如温故知新、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实践操作、批注圈画、模仿尝试、质疑问难、小组合作、师生交流、分析比较、总结反思等各学科通用方法的传授。还要有针对不同学科、相同学科不同内容研究方法的点拨。
4、习惯要培养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学生的预习中应形成如下基本定式:预习课要依照“学、训、研、展”的步骤进行,独立学习要形成“读、思、疑、记”的习惯,小组合作中要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记录、学会提问、学会思辨、学会欣赏、学会评价。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认识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再有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督促学生按时预习,认真预习,深入预习;还有要充分利用展示课让学生在预习成果的汇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加之语言评价、课堂积分等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最后习惯培养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5、课堂要调控
我校学生相当一部分自学能力和课堂自制力较差,在预习课中会表现出独立学习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小组讨论闲聊冷场、无谓争论,展示粗制滥造、敷衍了事等负面现象。为保障预习的充分、顺利,预习课中教师显性或者隐性的组织、调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提高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让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声誉和威信,从而提升自己管控课堂的能力。
(2)加强小组建设和培训,明确组内分工与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干,发挥小组长、监察员的作用,对组内成员的学习进行督促,纪律进行监管。
(3)转变评价内容和对象,将学习纪律与学习效果一同作为评价内容,把个人评价改为小组评价,由鼓励个人转为鼓励小组合作,小组总体成绩作为最终奖惩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通过对团队的评价,使学生把个人成败、表现好坏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激励小组成员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提携、相互协作、共同提高。
(4)在预习中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尤其要与学困生与落后组亲密接触,对学困生要多关注、多指导、多鼓励,对落后组要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在预习方法、问题解决、展示设计上给予适当启发、点拨和建议。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动力,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预习后进的个人或小组要长期跟踪、耐心指导、各个击破,及时检查、督促、表扬,诱发他们的预习兴趣,推动他们自觉预习,力求在预习环节中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5)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利用抑扬顿挫、位置移动、眼神手势、主题切换、隐含警告等方式或旁敲侧击或直截了当的对违纪者进行提示或加以制止,以保证课堂学习的有序进行。
四、预习的长远规划
从预习要达成的效果上分三个阶段:扶上马、送一程、任由驰骋。“扶上马”即由教师设计导学案,预习课上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预习,第一阶段重点让学生掌握预习步骤、了解预习方法、树立预习意识;“送一程”即由学生尝试提出导学案的设计方案,师生共同研讨修改,依据导学案学生自行研究处理学习内容,教师进行跟踪指导,第二阶段重点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形成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效率;“任由驰骋”即学生导学案自己编,教材自己读,知识自己学,问题自己解决,结论自己概括,体系自己构建,展示自己设计、课堂自己把握,第三阶段是预习追求的最高境界,实现我的任务我完成、我的问题我解决、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无师课堂。学生在完全自主中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形成与提升,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合作者、促进者。
随着学生预习水平逐步提升从预习内容的安排上可由课前预习到单元预习再到整册预习。从预习时间的安排上由课上预习到课外预习到假期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同样如此,课前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无往不胜的学习能力,预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要想打赢课改攻坚战,我们首先要跑好课改的第一棒---课前预习。职教中心的课改已在路上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便只顾风雨兼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誓将课改进行到底。
(本文作者:杨洪彬,男,中学高级教师,课改小组成员,现担任学校招生就业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