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的步伐,“四步六环节”吹响了职教课堂改革的号角,职教中心教师一马当先,跃跃欲试…… 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改什么?怎么改?课改方案如何实施?职业学校的课改切入点又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就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合作学习策略是更适合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
第一、教学改革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师生角色转变,通过合作达到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帮助下进行学习,因此,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三部分中合作学习最适合中职课堂。
第二、“合作”已经成为社会活动的主流。从运动赛场到工厂车间,从企业活动到事业管理,从工作单位到家庭生活,从三个和尚的故事到狼性文化,团队协作一直是管理理念的关键词,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相互团结,整体运作,协手并肩,万众一心的精神,恰恰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就必须从合作学习入手。
第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主要呈现方式。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任务,并将技能、知识隐含在工作任务中,实现“教、学、做”的合一,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力。这一过程的完成,学生需有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小组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通过小组内的操作、表述与交流,促进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技能提升。更重要的是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了学生自信心,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形成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同时对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改善同伴关系,发展道德自律和提高社会交往技能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从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分析,中职学校教材弹性大,灵活性强,同一版本的教材,针对不同专业可选择不同的使用策略,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可自主调节内容,容易形成校本教材,其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教材又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的重组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课程改革,必然会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反之,课堂教学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即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同步完成。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把老师的“主讲”变成学生的“主演”,把老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的“群英会”;而小组合作为“主演”和“群英会”搭建了舞台,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在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建立小组合作模式是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建立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模式基本的组织形式,搞好合作学习,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而全面的操作体系。
第一、小组科学划分,遵循八字方针。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性别、能力、性格、心理、兴趣、爱好、纪律、意识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八字方针原则进行分组;每组不超6人,小组人数尽可能是双数,便于形成“兵教兵”合作对子的模式,并且按照互助对子安排座位。这些合作对子的形成一定要在自由选择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情况下,我们要遵照以下原则:将合作对子结成朋友帮扶型、学科互补型、纪律约束型的互助伙伴。每个小组中二人结对,创建“组下组”的最基层单位,更好的保障课堂顺利、交流畅通、合作愉快、公平竞争。
第二、角色合理分工,能力有序培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作用,首先要推选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只有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展开讨论、探究,开展有效的学习。同时,组长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为保障小组组织机构健全,可选举一名副组长,负责管理本组纪律,目的是约束小组成员不合格的课堂行为。
另外,各组内还可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监督员、汇报员等;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转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第三、抓好小组建设,保障课堂管理。
为充分发挥小组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小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环节。(1)小组文化建设。一是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制定组名和组训,甚至可能有组歌。组名要新颖,有内涵,体现小组目标与追求。组训要激发士气,凝聚人心,反映小组特色。二是共同制定出组规。围绕学、研、展、训四步制定预习要求、学习目标、课堂纪律、卫生标准、形象气质、语言表达等方面确定出基本的规范,每位记录员配一个专项记录本,对成员的情况作详细的记录。三是由组长负责组织每轮一次的小组活动,如:开组会、搞自查、做研讨、玩游戏、互谈心等,和谐组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小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组风。(2)组员培训。在全体同学面前树立“共同进步”的观念,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尽早让学生学会预习、表达、讲解、倾听、质疑、更正、补充、书写、记录等自学本领;树立“展示者无错”的观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交流、展示等。放大优点,忽略不足,多关注过程,少关注结果的对与错。为组员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目的是让他们敢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3)定期召开组长会议。常沟通,勤座谈,洞悉他们在思想、学习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对小组长的工作要及时地检查、督导,成绩面前给予肯定或表扬;出现问题时,做好安抚和鼓励工作。同时给予小组长一定的权利,为其提供更便利的管理和学习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综合能力。
第四、遵循三条原则,搭建竞争平台。
为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小组整体水平,保障课堂的有序性,确定三条规则:一是捆绑式评价原则。个体代表全体,一个就是多个;个人成绩,小组分享;个人违规,集体蒙羞;为搞好小组评比,可在班内建立“荣誉栏”,定期评选周冠军、轮冠军、月冠军,及时表彰优胜小组。二是坚持“个体代表”规则。小组展示时,只允许一人发言,交替互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每组只保持一个声音,而且角色随时变换;语言表达力求紧扣主题,语言精练,声音洪亮,讲求效率。三是“生面孔”规则。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同学发言,令其感觉到大家对他的信任,感觉到对他们的期待,感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同伴的鼓励和支持是解决问题的力量源泉,更是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它既不是一件华丽外衣,也不是传统教学中的“调味品”和“兴奋剂”!如果教师不认真领会课改理念,如果对小组学习方式缺乏本质的、全面的理解,往往会步入如下误区:
一是形式上的分组而坐。各组员之间不明确各自的任务,或者任务没能很好的分解,依然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座位集中,容易出现纪律干扰、学习不专心、精力不集中,思维不动;教师没能做好充分准备,没有课前预设组织教学的策略,没有较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没有对“学”、“研”、“展”、“训”各环节精心设计,反而给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制造了课堂更加随意的条件,小组活动放任自流,课堂效果从反方向发展。这种现象往往在课改初期频频出现。
二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课堂上,配合互动的总是那一部分平时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地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也经常举手发言或被小组内的同学推举为发言人。而一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冷落和忽视,久之,这些学生主动性差,坐享其成;个别厌学的学生甚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觉得无所事事,觉得小组的发言和汇报与自己不相干,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悠闲自在,多半更会借小组讨论之机说说小话、搞搞小动作,直至形成对课堂的干扰。虽然我们在课堂和作业方面采用了加分和扣分机制来鼓励和约束,可是这一小部分同学似乎已经对加分和扣分“无所谓”了。时间久了,组内的其他成员也觉得拿他没办法,同时又会觉得是该成员“连累”了自己组,对组内团体意识的培养很不利。
三是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中职生学习习惯不好,基础薄弱,纪律松散,集体观念淡薄,加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耗时较多,任务完不成,教师组织课堂难度较大,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是评价机制不健全。表现为教师对个体评价时,忽略对小组评价;对小组评价时,忽略对个体评价;要么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略对过程的评价。在小组竞争中,由于加减分值操作不好,往往造成小组间的矛盾。组内个别同学的纪律意识差,拖了小组后腿,组内也产生不团结。
任何一种较好的学习模式都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求最好,但求进步。
四、科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落实“四步六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而且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的组织形式,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合作学习”的课前谋划――搞好“教”、“学”设计
在课前,教师要对教材尤其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参与学生预习,分解问题,根据问题难度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要谋划出各种展示形式,做好学生预习中的帮扶工作,做好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有有讨论和探究的价值。要预设各类可能出现的结果,要从音频、视频、表情、手势、说话、演讲、朗诵、书写、板演、讨论、评议等多种形式中预设组织教学的手段;小组合作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目标、方法、步骤和任务分工,知道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标准;要准备好各种教学用具,电教资料。树立“课前准备好,就是好课堂”的意识,摒弃“课前省事,课上费心”。
2、把握“合作学习”的要领---做好路径引导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引导者。特别是中职生,惰性心理严重、方法不足、思维能力相对偏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尴尬局面时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灵活运用教学机智,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例如: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完成教学环节;进行类比学习时,老师完全可以“授之以渔”;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时,可以开展互教、互学、互助、互检、互评、互测等方式。
3、抓住“合作学习”的核心——汇报展示交流
汇报展示交流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内容。课堂上,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互相评价、互相补充,要有充足的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想,去感悟,去理解,去争论,去发现,并学会“倾听”,从其他组的观点中获得启发。进一步强化知识、锻炼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展示要体现“趣”、“活”、“动”、“全”。趣即生动有趣,学生乐意去做;活即灵活多变;动即要让学生从肢体、表情到思维都动起来;全即全员参与,整体联动,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4、强化“合作学习”的训练——落实小组评价
合作学习之后,要及时总结评价,不仅要评价学习效果,更要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不仅要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更注重评价小组行为,特别是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评价和鼓励。小组评价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小组自评。自评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自评,便于查找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改进。二是小组互评。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评价标准,互相找出优缺点,既鼓励或帮助了他人,又成就了自己。这样可以让小组之间产生良好的竞争,又成为了合作伙伴。三是教师评价。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任务的驱动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更是学生的评判者,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的评价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一贯奉行“三条铁律”,还须建立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评价机制,要和学生平时考核成绩联系起来,小组最终成绩将决定平时成绩。
总之,在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是职教课堂的首选方法,形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习合作,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作者:邢建春,男,中学高级教师,课改小组成员,现担任学校教务处主任)